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5/14-克魯曼演講

整理5/14克魯曼於台北大師論壇中主要演講內容:

首先的開場即以本次金融風暴與1973-1975與1979-1982 二次衰退比較,藉此探討此次衰退之成因.

此次金融海嘯的形成原因主要在於金融體系、私部門及政府規範不足,而且危機相當嚴重,是大蕭條以來最大。與1973-75及1979-82兩次危機相比,這次金融危機與後者規模差不多,但是全球化大蔓延,估計今年全球產值還會再跌,世界貿易下跌約20%,是30年代以來未見過景象。

這次金融危機來自內部失衡、金融體系不健全,導致全球都出問題,不是外部問題,所以解決方案更難。例如,前兩次危機是通貨膨脹嚴重問題,央行藉由升息可以控制物價,最後當產能過剩時,再降低利率即可讓經濟恢復正常。反觀這次危機在過度槓桿、過度消費及房價過高等問題錯綜複雜,而且利率水準本來就不高,政府要在正常的利率水準下動用降息政策,對經濟沒有助益。

而這次因為問題是來自金融,根據IMF研究也是同樣結論於復甦將會更費時。以失業率來看,2001年科技泡沫後8個月就復甦,但再經過1年半,失業率才下降;這次的泡沫規模太大,政府任何補救措施,連利率降到零也沒用。至於財政政策,各國採取的財政政策還是會有幫助,但這些仍不夠,還是需要透過非典型財政政策,如聯準會購買 MBS、長期國庫券等擴張資產負債表的作法。

目前各項數據急速滑落的階段已結束,但經濟情況仍惡化,就如當天所公佈的美國零售銷售數據及中國的工業生產都沒預期佳,顯示情況仍在惡化。因而我們將還要持續很長時間的一段衰退或經濟的疲弱。

未來經濟展望:
短期→審慎樂觀; 中期→非常悲觀; 長期→非常樂觀

短期:3-5年將呈現跌幅縮小及緩步成長

中期:因為金融的問題減債的結果都將導致經濟無法快速復甦。如同日本失落的十年。因而可能要花上10-15年的時間才能緩步復甦。

長期:由於新科技進展、大規模投資及環保發展之機會,將會有另一個成長出現。但要回到過去的水準則要拉長至15-20年。

復甦力道從何而來?
1.科技創新 投資新機會
2.資本替代

此次金融危機與父執輩及祖父級輩的截然不同,衰退雖有點像1930年代的大蕭條,但復甦方式將不一樣。

要找解決方式,不會是我們父親那一輩的做法,也不是祖父那一輩,而是曾祖父那一輩。若要從歷史尋找解決危機的線索,應該是要看大蕭條發生前的美國景氣循環。當時有個現象,科技的創新與突破,不斷帶來了投資新機會,新科技加上資本替代,消耗過剩的產能,長期下來景氣就會復甦。

以汽車產業為例,生產汽車等耐久財的製造業,可能面臨消費者舊換新的比率遠低於過去。以美國目前的數據來看,消耗所有汽車存貨需要27年的時間。汽車是可以當作耐久財、消費與投資財的指標,銷售率低,代表替代率低,更需要科技創新。

美國政府開始注重環保科技,尤其是氣候變遷的科技,也徵收碳稅,因應氣候變遷所研發的科技,可能是一大投資機會,尤其是在美國。

註:雖當天親臨現場,但礙於聽力與記憶力所限, 以上內容還是有賴相關報導的整理. 更完整內容可參閱5/13-15經濟日報之專刊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