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克魯曼-銀行家「安心」了 其他人勢必得非常害怕

好欸,金融危機過去了,大夥兒開派對慶祝吧。且慢。

當備受渲染的銀行「壓力測試」在周四公布時,已經成為反高潮。大家都知道結果大概是:有些大機構需要增資,但整體而言,銀行業還可以。財政部長蓋特納甚至在宣布前就說,結果將「令人安心」。

但是否真該安心,端看你是銀行家、還是在其他行業謀生的人?

我不會就壓力測試本身品質加以評論,只想重申很多觀察家的看法:金融監理機構沒有足夠資源對銀行資產詳細評估,而且他們本就容許銀行對測試結果討價還價。這不是嚴格的稽核。然而注重這些程序可能忽略大局。在此真該注意的是,歐巴馬總統和手下官員決定以和稀泥的方式渡過金融危機,指望銀行能靠獲利恢復健全。

這策略有可能奏效。畢竟目前銀行以高利率放款,對(政府擔保的)存款幾乎不用付什麼利息。假以時日,銀行可能又發大財。

但重要的是須看清此策略的本質並了解其風險。要記得,真能宣判銀行資本適足率偏低的是市場,不是政府。儘管反應市場不信任銀行的指標,如銀行債券利率和銀行「信用違約交換」的價格,近幾周來約略下降,但依然停留在金融危機前無法想像的水平。

如此一來,在重要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遠比現在強健前,金融體系不太可能正常運作。然歐巴馬政府卻已決定,不對調整銀行資本結構採取重大作為。

美國經濟能否在銀行體質虛弱下復甦?或許可以。銀行短期內無法擴張信用,但這個缺口可由政府支撐的借貸機構填補。聯邦準備理事會過去一年擴張信用達一.二兆美元;「房利美」和「房地美」已成房貸資金的主要來源。

但仍有很多事可能出錯。聯準會和二房提供的信用能否充分代替一個健全的銀行體系,目前還不明朗。如果不行,和稀泥策略換來的將是一個日本式的時代,經歷漫長的高失業率與成長疲弱。

事實上,一個多層次的疲弱經濟時期儼然即將成形。經濟容或不再直線下滑,但也很難看到真正復甦從何而來,如果經濟真的長期低迷不振,銀行的困境將大到遠非只能看到兩年後情況的壓力測試所能掌握。

最後,既然銀行未來可能遭更大損失,而政府顯然不願擁有銀行,又不願讓銀行倒閉,就會創造反正銀行一定贏的情況。假設一切順利,銀行家將是大贏家,倘若現行政策失敗,納稅人將被迫為另一次紓困埋單。

但最讓我擔心的政策走向,是推行基本金融改革的可能漸趨渺茫。

可還有人記得科恩(H.Rodgin Cohen)?他是紐約知名律師,《紐約時報》形容為「華爾街幕後操縱者」。他原副財長呼聲極高的人選,據說三月間自行退出。

本周稍早,科恩宣稱華爾街的未來和過去一段時間不會有何不同,「我很不相信金融體系有什麼先天差錯。」那究竟是什麼引發了大蕭條後最嚴重的全球衰退?不提也罷。

這話令人膽戰心驚,其弦外之音是,當聯準會與歐巴馬政府不斷誓言落實更嚴格的金融規範與更多的監理時,華爾街圈內人卻從這種溫和的金融政策看出一個跡象,認為他們很快又可以再玩同樣的金錢遊戲。

所以我說,銀行家大可對壓力測試結果「安心」,但我們其他人勢必要非常害怕。

NY Times: Stressing the Positiv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